国产午夜男女无遮挡拍拍视频_曰韩av无码一本二本三本_亚洲中文字幕久爱亚洲伊人_国产午夜激情视频

新聞熱線 0891-6325020

數字報系

移動端
您當前的位置:西藏新聞網 > 非遺

拉巴次仁:匠心成就指尖傳奇

2020年05月07日 11:05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記者 鹿麗娟
分享到:    

木雕技藝中有浮雕、鏤空、立體雕刻等樣式。

拉巴次仁擦拭自己的作品。

合作社內,拉巴次仁在認真指導學徒的刀工。

拉巴次仁在展示文創(chuàng)產品——微型藏式木柜。

正在認真授課的拉巴次仁。

專注雕刻的拉巴次仁。

工具在木雕技藝中尤為重要,刻刀是雕刻的靈魂。

雕刻時的雙手。

2019年,拉巴次仁被授予“西藏工匠”榮譽稱號。

陽光明媚,風和日麗。漫步在拉薩大街小巷,總能看到藏式建筑的門楣、廊檐上有著精美的雕梁畫棟,精致的木雕和厚重的色彩相得益彰。

到藏族朋友家里做客,你會發(fā)現,他們的室內家具、裝飾等都有極其豐富的圖案,這些圖案大多是純手工木雕作品,不僅呈現出美的形態(tài),更具有藝術的感染力。

如今,在人們眼里,藏式家具已不僅僅是家具,早已成為一種濃墨重彩的文化符號。

雪域高原上,聰慧的藏族人民通過辛勤的勞作和不斷的創(chuàng)造,積累了獨特的經驗,修筑起了令世人折服的藏民族傳統(tǒng)建筑。

西藏傳統(tǒng)民族手工藝是藏民族在千百年來,生產生活中產生的特色藝術,它凝聚了民族智慧和文化魅力。

藏式木雕藝術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征,是藏民族雕刻藝術領域里一朵怒放的藝術之花。它既有濃厚的裝飾趣味,又頗具觀賞價值和藝術魅力,是一門能讓木頭“復活”的技藝。

其中,拉薩藏式木雕工藝根植于民間,與藏民族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民族藝術品質,是西藏傳統(tǒng)手工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今年53歲的拉巴次仁作為自治區(qū)級非遺拉薩木雕傳承人,在16歲時,便跟隨師傅德慶學習木雕技藝。

37年間,拉巴次仁在1983年跟隨師傅德慶參與維修布達拉宮內殿。

1984年,參與修建布達拉宮大門和窗戶;

1986年,參與夏魯寺維修;

1987年至1989年,參與山南市桑耶寺維修;

1991年,參與羅布林卡的德慶頗章和措吉頗章,以及各大寺廟古建筑的維修;

1997年,雕刻格倉寺里的門和柱子等;

1998年,維修班禪頗章;

2001年,雕刻山南市雍布拉康的門、窗、柱子;

2003年,參與昌都市朵卡寺的大面積維修。

2014年,拉巴次仁帶著13名徒弟,成立了拉巴次仁農牧民手工木雕專業(yè)合作社。

一走進合作社,記者就被一件件雕花鏤卉、造型優(yōu)美的藏式木制家具深深吸引。整屋藏式木雕裝修風格、家具式樣布局合理,圖案千姿百態(tài),色彩鮮艷明快的藏桌藏柜,以及雕花的門樓窗梁,都洋溢著幸福、吉祥、美好的氛圍。

溫暖的屋內,帶著小氈帽的拉巴次仁熱情地領著大家走進制作木雕的工作室。

俗話說:“人巧莫如家什妙”“三分手藝七分工具”??匆粋€人的手藝如何,只需觀察一下他的工具便能知曉。

操作臺上,大小不一的工具竟有65種。為能更好地增加和豐富作品的藝術表現力,拉巴次仁在木雕創(chuàng)作中,首先得保證工具齊備,并會磨、會用這些工具,這樣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在創(chuàng)作中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技巧,使行刀運鑿洗練灑脫、清晰流暢。

坐在木雕前,拉巴次仁之前柔和的眼神瞬間變得無比專注,拿起雕刻刀的他流暢地一鑿一刨,每一刀下去都傾注了他的心血和靈魂,作品仿佛都被賦予了生命。在給作品一步步的“減法造型”中,大家逐漸欣賞到“巧奪天工”的驚喜。

經拉巴次仁之手刻出的作品干凈利落,不多一分也沒少一處,極大地表現出木雕藝術的魅力和風格。然而,要完成一件長約50厘米、寬約15厘米的建筑裝飾品,就需要花費一天半的功夫。

木雕技藝要求工匠們得非常耐得住寂寞,對體力也是一大挑戰(zhàn)和考驗。長時間的低頭雕刻特別費眼睛,對脊椎造成的壓力也很大。

拉巴次仁有時需要在堅硬的實木上雕刻,這時會用到木板敲刻刀,操作起來非常吃力,在需要深挖的區(qū)域還得用專用刻刀才能完成,受傷更是在所難免,其中辛苦旁人很難了解。

37年來,拉巴次仁在實戰(zhàn)中不斷提高、積累了一整套描摹、勾勒、細雕、上色等完整流暢的技藝方法。如今,他一人可以雕刻出藏式建筑木頭構件、柱頭、橫梁、托木,門窗、藏柜、浮雕、鏤空、立體雕刻等80多種樣式。

2015年,他被評為首批“拉薩市城關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2018年,他被評為拉薩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拉薩木雕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2019年,他被評選為第三期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同年,被授予“西藏工匠”榮譽稱號。

對于未來,拉巴次仁說:“我想開一間木雕商鋪,學習唐卡傳承的模式,免費招收學徒。讓更多人學習、傳承、延續(xù)這門古老技藝,才能在修繕中做到‘修舊如舊’,才能保留住藏式雕刻的‘原汁原味’,使之在藏式建筑風格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成為西藏傳統(tǒng)民族建筑中閃亮的珍貴財富?!?/p>

責任編輯:劉金鵬    

相關閱讀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隱私保護服務協(xié)議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