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出這樣一連串的問題:西藏第一塊茶田誕生在哪里?西藏產茶能力最強、產茶量最大的地方在哪里?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規(guī)?;杼锓植荚谀睦??只需要一個答案,就可以回答這三個問題,答案就是:西藏林芝的易貢茶場。
“易貢”藏語的意思是“美麗、心滿意足的地方”。易貢茶場地處西藏東南林芝市境內,距林芝市巴宜區(qū)168公里,距波密縣城108公里,進出茶場主要的交通要道為318國道和303省道。
茶場的場部機關所在地海拔為2228米,比拉薩低1500多米,年均氣溫為11.4度,年降水量960-1100毫米,真的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茶場周邊森林茂密,終年云霧環(huán)繞。
易貢茶場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進藏軍部所在地。易貢茶場的前身是軍墾農場,始建于1960年,根據當時西藏軍區(qū)生產部的指示,原18軍和后續(xù)部隊的部分干部戰(zhàn)士留駐易貢,負責建設軍墾農場;1967年5月,國家從新疆建設兵團抽調大批骨干到易貢,組建新疆建設兵團西藏易貢五團;1978年,易貢五團更名為易貢農場;1982年,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在易貢茶場大面積種植茶葉;1993年,易貢農場更名為易貢茶場,從此便有了現在的“易貢茶場”之稱;1985年福建省對口支援茶場,2010年7月轉由廣東省對口支援。
在其他地方的茶場,我們可能會看到豐富的茶文化,也可能會感受到一些紅色文化影響,但我相信,他們可能都無法與易貢茶場相比。易貢茶場有著獨特而感人的紅色文化基因。
“將軍樓”是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軍軍長,西藏軍區(qū)司令員、軍區(qū)黨委第一書記,西藏民族大學第一任校長,開國中將張國華將軍在藏的辦公住宿地。1964年至1967年,張國華將軍就住在這棟樓里辦公。
張國華將軍具有傳奇的一生,他1914年出生,1972年去世,終年只有58歲。在毛主席和中央決定進軍西藏后,鄧小平、劉伯承接到毛主席和中央電報后,推薦了能征善戰(zhàn)、德才兼?zhèn)涞氖塑娷婇L張國華帶兵入藏。在進軍西藏的途中,第一個因高原反應犧牲的人是張國華只有幾歲的女兒張小難,小名叫作難難,當秘書打電話說難難咳嗽、高燒不退,快不行了的時候,張國華正在準備開會,最終他開完了這次重要的會議,但卻沒能看到難難的最后一面。張國華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西藏的解放和建設事業(yè),1955年,中央軍委授予張國華中將軍銜,藏族老百姓則稱他為“佛光將軍”。
將軍樓地基海拔2265米,建于1964年,是一座仿蘇式建筑物,樓體為石木質結構,樓頂為坡面人字形屋頂,屋頂原來是由木螺釘、牛毛氈、木板等做成的。墻體由紅、灰、白三色組成。上下兩層共有房間14間。
目前,將軍樓已經成為西藏現存的重要紅色遺跡,訴說著易貢不平凡的歷史往事和藏漢人民不朽的友誼。
在茶場中,我們很容易被易貢五團的一個農墾標識以及它后面墻體上的鮮紅大字所吸引。墻體上寫的是老西藏精神的內容: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可以說易貢五團是易貢茶場特定時期的一個縮影。
1967年5月,從新疆建設兵團的大批骨干來到易貢,組建新疆建設兵團西藏易貢五團;1971年,易貢五團交由西藏軍區(qū)生產建設師管理,更名為“西藏生產建設師404部隊易貢五團”,繼續(xù)采用部隊建制;1978年,西藏軍區(qū)生產建設師解散,易貢五團移交西藏自治區(qū)農墾廳管理,更名為易貢農場。易貢五團的名稱實際上只存在了11年,但它所賦予的五團精神卻深深植入了易貢這片神奇的沃土之中,并代代相傳,發(fā)揚光大。
茶場中有兩棟樓,古樸大方,以木石結構為主,正面以紅色為主。這兩棟樓是茶場原有的建筑,經過修繕后目前里面存放著一些歷史文物和資料,它們見證著易貢茶場一路走來的不平凡的歷史。里面也陳列著對茶場發(fā)展歷史的文字和圖片介紹,詳細介紹了茶場受到福建、廣東兩省支援建設的情況。
易貢茶場是從1985年開始由福建省進行支援建設的,當時支援干部的住宿條件、生活條件很差,但援藏干部們克服困難,為茶場建設做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工作。從2010年開始,廣東省接替福建省支援易貢茶場建設。
到茶場的第六批援藏工作隊是由廣東省派駐的,當時工作隊員們住的宿舍就是在這兩棟樓內,條件還相當艱苦,有茶場工人介紹,當時一下雨,工作隊員們住的地方又漏水又掉瓦。隨后援藏同志們克服了許多困難,下大力量對這里的房子、路面和其他一些基礎設施進行了改造和建設,大大改善了茶場的基礎設施條件和全體茶場職工的生活、生產條件。
我在茶場里訪談了多位茶場已經退休的老職工,他們是十八軍以及新疆建設兵團在易貢時留下的人,有幾位已將近80歲,臉上寫滿了歲月的痕跡,但卻透出滿滿的幸福;我還采訪了幾位剛從初中畢業(yè)的學生,他們的漢語和藏語說得都特別好,還有1位6歲和1位8歲的小朋友,他們都朝氣蓬勃,臉上洋溢著快樂和自豪;我也多次采訪場里的工作人員,他們向我講述了許多援藏工作隊感人的故事;我更是多次采訪來茶場開展援藏工作的第十批工作隊的同志,他們來自廣東省的不同單位,正在第九批工作隊的基礎上積極謀劃和推進著易貢茶場的進一步發(fā)展,在這里,他們要克服海拔、思念、孤獨以及其他一切困難,奉獻出他們的智慧與力量。
從2010年開始研究西藏的茶文化,我先后寫了《茶葉與西藏》《西藏茶文化》《茶譜系學與文化構建》《幸福社會的微觀基礎》《西藏文化產業(yè)研究》等多部關于西藏茶文化、茶產業(yè)的書,還有幾十篇論文,但既使這樣,我還是感覺無法把西藏茶文化、茶產業(yè)全面徹底地呈現出來,因為總有無數的人間溫暖在不斷地融入西藏的茶文化、茶產業(yè)之中。
來到易貢茶場后,這種感覺就越發(fā)強烈了?;蛟S,這就是西藏茶文化、茶產業(yè)真正的魅力所在吧!
作者簡介:
趙國棟,博士,西藏民族大學副教授,“藏秦喜馬拉雅杰出青年學者”,咸陽市有突出貢獻專家,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理事、學術委員。國家自然基金評議專家。
關于我們 丨聯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