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干部譚弘發(fā)深受當地藏族群眾的愛戴。明健飛/攝
“壩子書記”
隆子縣,是湖南省對口援藏的4個縣中海拔最高、面積最大、人口最多、條件最艱苦的邊境大縣。
譚弘發(fā)至今還清楚地記得2004年7月1日第一次到隆子的情景,那天正遇下雨,山坡上泥沙俱下,縣城里濁水橫流。原來,由于海拔高,自然條件惡劣, 隆子縣生態(tài)脆弱,基礎薄弱,后勁微弱。經過深入調研,譚弘發(fā)認為隆子縣發(fā)展的當務之急就是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營造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希望。當時,不少人反對,認為在 海拔4000多米、極度缺水、高寒缺氧、土質極差的荒地上植樹,“無異于讓公牦牛產奶,讓藏母雞打鳴”。譚弘發(fā)沒有退縮,認真調查論證后,開始了浩大的植 樹工程。
廣袤的隆子河谷是植樹的首選地點,但在沙礫覆蓋的高寒荒漠植樹,水源成了最大的難題。為了找到可以實行常年自流灌溉的水源,2005年初春,河谷荒 灘上冰雪尚未消融,譚弘發(fā)就帶著技術人員外出找水了。從一個河谷找到另一個河谷,從一個壩子來到另一個壩子,從一座山嶺翻到另一座山嶺,他們有時候一天要 徒步幾十公里。在尋找的過程中,只要看到有濕潤的地方,大家就用手搬石頭、刨沙礫,手指頭都刨出了血。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隆子鎮(zhèn)扎谷壩村等多處找到了 地下水源。隨后,他領著干部群眾在隆子河谷搭起帳篷,吃住在荒灘,開始大規(guī)模植樹。
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常人快走幾步就覺得頭痛胸悶,渾身無力,何況從內地過去的譚弘發(fā)?但他咬緊牙,挖兩鎬,喘口粗氣再挖。就是憑著這樣一股 干勁,3年里,譚弘發(fā)帶領群眾用雙手挖出近300萬個樹坑,投入近300萬元,成片造林8萬多畝。在昔日寸草不生的壩子上播下了奇跡般的綠色。
今年3月,隆子縣第一次捧回了“全國造林綠化先進集體”的獎牌,譚弘發(fā)也獲得了“全國造林綠化模范”的稱號。由于譚弘發(fā)長期在壩子上與群眾同勞動,且藏語中“壩子”的發(fā)音與“譚”的發(fā)音相似,當地群眾都親切地稱他為“壩子書記”。
“民族書記”
藏族民歌《一個媽媽的女兒》有這樣的歌詞:太陽和月亮是一個媽媽的女兒,他們的媽媽叫光明;藏族和漢族是一個媽媽的女兒,我們的媽媽叫中國……譚弘發(fā)非常喜歡這首歌,因為它表達了自己對藏族同胞的深厚情感。
在西藏期間,只要有時間,譚弘發(fā)就會來到農牧區(qū),下田看青稞,入圈數牛羊,與藏族群眾促膝而坐,一起吃糌粑、喝酥油茶,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
地處中印邊境的玉麥鄉(xiāng),人口只有27人,是中國人口最少的鄉(xiāng)鎮(zhèn),地理位置十分偏遠,從縣城坐汽車去,路上來回需要整整2天。但譚弘發(fā)每年都堅持去三 四趟。每次去,他都要帶上幾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在鄉(xiāng)政府組織一次升國旗儀式。每當五星紅旗在風雪嚴寒中高高飄揚,他總是和大家一起深刻的感受到了國家與民 族的那份神圣與莊嚴。
藏族群眾把這一切看在眼里,無不翹起大拇指稱贊:“毛主席家鄉(xiāng)派來的干部,呀咕嘟(真好)!于是,譚弘發(fā)又多了一個“民族書記”的稱號。
“擁軍書記”
隆子縣地處邊境地區(qū),邊境線長163公里,戰(zhàn)略位置十分重要,駐軍較多。因此,譚弘發(fā)時刻不忘提醒自己:“在邊境地區(qū)工作,無論干什么事,都要想著國防建設、部隊建設。”
譚弘發(fā)上任不久,聽說縣人武部辦公樓因年久失修已成危房,便率機關工作組來到人武部現(xiàn)場查看。第二天,他就召集有關部門領導專題研究縣人武部辦公樓 的修建問題。他動情地說:“在我們這樣的邊境縣,人武部的工作量特別大,改善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是我們的責任?。‘攬雠陌澹言居糜谛藿h直機關干部 職工宿舍樓的55萬元,用于修建人武部辦公樓和食堂。譚弘發(fā)不僅親自參與辦公樓的設計,還經常到工地監(jiān)督工程的進度和質量。
針對駐地部隊及邊防孝散、遠單位通信難、看電視難等問題,譚弘發(fā)多次協(xié)調有關部門,由政府出資10多萬元,為所有邊防連隊安裝開通了衛(wèi)星電話,為駐 軍某部開通了光纜電話,為縣城所有駐軍安裝開通了閉路電視,并免收收視費。某邊防連駐地雨水多,經常發(fā)生泥石流,導致簡易公路經常被毀,給巡邏執(zhí)勤帶來極 大不便。譚弘發(fā)查看實情后,決定由政府出面組織群眾為連隊排憂解難。不久,一條傾注“擁軍書記”綿綿情意的水泥公路修通了。愜意的走在路上,官兵們無不稱 之為“擁軍路”。
“牦牛書記”
對部隊建設出手“闊綽”的譚弘發(fā),對自己卻摳門得很。
西藏自然環(huán)境惡劣,對行駛車輛的車況要求極高。而縣委安排給譚弘發(fā)使用的汽車,又因為出過車禍,車況較差,好幾次差點發(fā)生事故。大伙好心勸他換一臺車,但每次都被他以“縣里財政不寬裕”為由擋了回去。
2005年冬的一天,譚弘發(fā)在山南開完會已經是晚上7點多鐘,為了盡快把會議精神傳達到縣里,他和司機匆匆吃了碗面條就往回趕。不料在海拔5100 多米的雪布達拉山上,汽車突然拋了錨。此時已是深夜10點多鐘,一片漆黑的山頂異常寒冷,當兩人摸索著將汽車修好,趕回家時,已經是凌晨3點多鐘。第二 天,他準時出現(xiàn)在會議室,伴隨著的還有嚴重的感冒癥狀。開完會,他就被立即送進了醫(yī)院。
有經驗的人都知道,在高原生活,感冒極易導致肺水腫,病情就會迅速惡化,數小時內可致使病人昏迷,甚至死亡。譚弘發(fā)這次感冒持續(xù)了一個月,差點導致 肺水腫。為了不耽誤工作,他就大劑量地服藥。病情重了,就一邊輸液,一邊工作。最后,他的體重硬是減輕了10多斤。有人說譚弘發(fā)是拿生命在冒險,可他卻笑 呵呵地說:“我壯得就像牦牛,沒事的?!?/p>
從此,“牦牛書記”的稱謂不脛而走。
正是在譚弘發(fā)“牦牛精神”的鼓舞下,過去的3年里,隆子縣的干部群眾積極推進“生態(tài)立縣,科教興縣,項目強縣,產業(yè)富縣”的發(fā)展戰(zhàn)略:大棚蔬菜種植 基地改寫了當地“有錢人吃菜,無錢人吃肉”的歷史;小康示范村閃亮高原;礦產開發(fā)機聲隆??;國家投資4億多建設的20多個基礎設施項目正使當地老百姓的生 活變亮變美……
如今,譚弘發(fā)已經結束援藏工作,回到了美麗的洞庭湖畔,離開了他為之奮斗了3年的隆子縣。但巍峨矗立的雪布達拉山作證,默默流淌的隆子河作證:譚弘 發(fā)充分展示了“來自毛主席家鄉(xiāng)的援藏干部”的精神風貌和良好形象,生動詮釋了共產黨員的深刻內涵,充分表達了湖南人民對藏族同胞的深厚情誼。
海拔5102米的雪布達拉山,坐落在西藏自治區(qū)山南地區(qū)隆子縣境內,是當地藏族同胞心中的神山。常年積雪不化的冰峰,挺立在蒼茫的雪域高原,見證了一位來自洞庭之南的援藏干部,在這里為了藏族同胞的幸福生活而無私奉獻的經歷。
這位干部,就是原隆子縣縣委書記譚弘發(fā)。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